青年面孔
人物名片:阳倩,女,医学硕士,新生儿科副主任医师,从事临床医疗工作17年。现任四川省医学会儿科学会青年委员会副主委。
她深知: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她是大学时代的学霸,五年甲等奖学金均“轻松”拿下。她是省医同事口中的“鸡血姐”,也是大伙儿的“定心丸”。工作起来忘我投入,不计个人得失,团队意识非常强,抢救病患时临危不乱、镇定自若、有条不紊。而这一切,皆源于勤奋刻苦的钻研和不断进取的决心。1999年重庆医科大学儿科系本科毕业到我院儿科工作,2002年被评为省医院“十佳青年岗位能手”,2006年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儿科学(新生儿方向)全日制硕士毕业,2011年底以优异笔试和面试成绩考入由加拿大新生儿协作网和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联办的中加国际新生儿培训项目,先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NICU进修培训一年,期间通过面试获得多伦多大学附属病童医院(Sickkids)NICU新生儿专科医生一职。2013年5月到2014年6月在多伦多大学附属病童医院NICU工作1年,顺利获得新生儿专科医生证书(Fellowship of Neonatology),北美新生儿窒息复苏执照以及儿童初级生命支持执照。国外工作的一年,她不仅专业知识、技能上取得了长足进步,能够娴熟进行新生儿各种危重疾病诊治,并能进行新生儿甚至超早产儿(小于28周胎龄)、超低出生体重儿(低于1000克出生体重)脐带动静脉置管、PICC、气管插管、困难气道管理、各种呼吸机管理、NO治疗、亚低温等治疗。除此之外,她还积累了丰富的NICU管理、教学和科研经验。
她坚信:上善若水,付出终有回报。
全国的儿科医生荒日益严重,她当年一起分来儿科的同学也跳槽近半。在回国前夕,Sickkids的NICU主任挽留她,希望她延长在加工作时间,并给予半年以上的科研时间,还建议她考虑永久留在加拿大。她这样回答道:“这个国际项目的宗旨,在于培养出一批中国新生儿学科骨干人才,缩短加拿大和中国新生儿学科的差距。如果我学成而不归,那我参加这个项目意义何在呢?”此话让Sickkids的主任非常感动,并表示今后只要Dr.Yang邀请,她自费都要来中国!国内目前医疗的大环境不尽如人意,阳倩医生始终坚持以一颗善良纯净、平和宽容的心对待患儿家属,她将袋鼠式护理、早期神经发育评估、新生儿临终关怀等新内容引入了临床工作,她的执着付出也得到了广大患儿家属的信任、尊重和好评。我院的新生儿团队在院内和社会上的口碑也越来越好。
她坦言:新老交替的特殊时期,我们要承上启下,争取医、教、研齐头并进
2016年初,阳倩在繁忙的NICU工作之余,以强烈的责任感临危受命,接受儿科教研室秘书的工作,协助新老领导顺利过渡,协助科室新领导带领我院儿科在医、教、研等方面继续前行。她将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式引入儿科,开展每周一次的文献评述(journal club)和/或病例分享(case presentation),每周除例行开展周二儿科小讲座外,新生儿NICU还在周五下午开展一次小讲座,进行了多次新生儿窒息复苏演练,得到了进修、规培医师的高度评价,荣获院“2016年度优秀规培带教师资”。同时,她非常重视学科间的合作和交流,已牵头开展与检验科、放射科、产科等学科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目标是将多学科交叉查房作为常规推广。
由于有国外工作的经历,她承担起了儿科外事接待与合作洽谈的艰巨任务。回国后,阳倩先后接待了多批来自德国的新生儿主任,加拿大表观遗传学院士、美国的麻醉科兼儿科主任,多次担任医院对外交流讲课的同声翻译,获得外籍专家的高度赞扬,建立了合作意向2项,分别是LISA项目的中国合作和表观遗传学在早期生命阶段的应用分别。2015年11月,她以高分通过了国际GMs评估项目考核,获得了该项目国际执照,成为四川省首批具有该国际执照的中国医师,该项目将填补我省脑瘫超早期筛查的空白,目前已经开展GMs评估的研究阶段工作(院课题),正在申请省级和国家级课题。
马克思、恩格斯曾说: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即: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
阳倩所在的新生儿团队,历来就是一个团结、有爱、上进,充满正能量的集体。在这个集体中,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老专家,有院“百人计划”曾到香港进修的师兄,有细致敬业、一丝不苟的师姐,有高智商、科研能力爆棚的博士生师弟,还有能力超群的新、老两位护士长以及近百位充满爱心、专业过硬的医护人员。正是在这样一个积极上进的大集体中,个人才有获得更好发展的可能和空间。
阳倩医生坚持说,她只是代表集体亮出的一张名片,而新生儿科这个集体是她的支持和永动力,感谢医院对儿科尤其是新生儿科发展的重视和帮助,在医疗的漫漫道路上,他们将一直求索、坚守、进取。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