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医院院报2017年第4期第四版详细

一个突聋患者中美两国就医的治疗体会——来自大洋彼岸的患者来信

编者按:一年多以前,我国影星李冰冰的澳洲求医遭遇,曾经刷爆了微信朋友圈。很多人不禁感叹,原来国外看病,并不是国人想象的那般便捷和有求必应。2017年4月下旬,在美国麻省理工大学读博的一名留学生因病回国到我院就诊治疗,痊愈出院后给本报来信,讲述了他在中美两国就医的真实体验。

我是一个在美国麻省理工读博士的学生,今年25岁。由于学业压力较大,作息、饮食经常不太规律,常常喝咖啡后熬夜工作学习,2017年4月1日早上起床后突然感觉左耳嗡嗡作响,听不太清。由于那天起床比较着急,当时觉得这可能是暂时的症状,以为第二天就会恢复,便没有太在意。但第二天起床后,情况加重了,左耳就像被捂住了一样,完全听不见任何声音。

我来到了学校诊所看急诊。一位全科医生询问病情后,护士为我做了鼓气耳镜检查,判断是咽鼓管堵塞所致,建议我使用丙酸氟替卡松和盐酸羟甲唑啉两种鼻喷雾剂,并为我预约了两天后进行听力测试。

4月4日,我再次来到学校诊所,一位听力检测师为我进行了详尽的听力测试。整个测试持续了一个小时,测试显示左耳听力在80dB左右,耳内各器官正常。她初步判断我是患了突发性耳聋,可能由于没有开处方的资格,便让工作人员为我预约了耳鼻喉医生。由于诊所的耳鼻喉医生当天已被约满,在我的要求下,工作人员为我预约了附近一家医院,并安排出租车把我送了过去。经过该医院医生简单检查后判定是突发性耳聋,给我开了14天的口服强的松(由80mg/天递减),安排了2天后进行磁共振成像(M I R)检查,以排除有无听神经瘤的可能,然后为我预约了3周后到学校诊所复查。

2天后的MRI检查在附近一所规模很小的影像检查中心进行。预约时间到了,完成填表、更衣、金属检查等准备程序后,我躺在一台机器上,戴上耳塞,盖上被子,进行了35分钟的扫描成像,其间还注射了增强显影剂。检查后我拿到了一张存有影像的光盘,并交到了学校诊所。影像中心并不负责解读检查结果,我在几天后收到了医生的电子邮件,告知我检查结果没有问题,但建议我进行额外的CT检查。

由于以前从没听说过“突发性耳聋”这一疾病,而且医生谈论这一话题很轻松,所以我最初没有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继续照常工作学习。几天之后我查询各种资料,才明白突发性耳聋的治疗并不一定有效,而完全痊愈的比例更是不高。也就是说,听力下降和耳鸣有可能伴随终身。同时,父母在国内咨询朋友和医生后,了解到国内的医生会推荐进行综合治疗,而非仅仅口服糖皮质激素。

如果留在美国将很难获得积极的综合治疗,同时也因为美国医疗的种种不便,预约看专科医生往往需要等待很长的时间,为了不耽误治疗,我决定马上回国。

我于4月11日来到四川省人民医院住院治疗。耳鼻喉科敖敏医生详细询问了我的病情,放射科杨诚医生仔细查看了我在美国做的MRI检查图像,判断我没有其它病变。他们为我制定了一份综合的治疗方案,包括:输注糖皮质激素、神经营养素、血管扩张剂等药物、耳后注射激素、高压氧、针灸、耳鸣声治疗等。中医针灸科张冲医生为我施行了针灸治疗,让我平生第一次感受到了祖国医学的神奇。

在接受治疗2天后,我感觉听力有了明显提高,6天后进行听力测试显示听力完全恢复,只是自己仍然感觉听力质量略有不足,且在嘈杂环境中感觉有回响。在敖医生的建议下,我于4月20日出院,此后感觉症状日渐减轻,或许不久后就能恢复如初了吧。

这次患突发性耳聋后能够痊愈,实属不幸中的万幸。感谢四川省人民医院及时的综合治疗,以及各位医生、护士对我的照顾。这次患病也警示我,即使年轻,也不能透支身体,以后一定要保持规律的作息,不能让自己太过劳累。

事后,我对比了中国和美国的突发性耳聋诊治指南。我个人认为,美国的治疗指南往往需要严谨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来支持,而突发性耳聋的发病机理并不明确,大多数的治疗手段都难以证明确切的疗效,所以美国的指南并没有明确推荐除糖皮质激素以外的其他治疗手段。同时,由于美国的医疗成本很高,医疗费用绝大多数由保险公司承担,所以与保险公司有直接合作的医生(即“网内医生”)并不倾向于让患者接受非必需的治疗。而中国的指南则是根据经验和对照试验得出“综合性治疗效果最好”的结论, 从而让患者有机会接受更加积极的治疗。

中国有句谚语:“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美国视医学为严谨的科学,对于备选的治疗手段,必须知其所以然、确知疗效与不良反应,否则不会推荐使用。而中国医疗既尊崇严谨的科学依据,同时也着眼于结果,重视临床判断与经验积累,只要实践证明是有效的便可以辩证采用。

(患者  匿名)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

2017年第4期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