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医院院报2012年第4期第四版详细

我丢不下病人和医疗工作

已到耋耄之年的他,每周依旧按时坐诊,每天依旧在医学道路上孜孜以求。这位86岁高龄的坐诊医生说。


4月15日,86岁的潘慈康和往常一样,8点准时来到了省医院泌尿外科。这天是他的查房时间。把各种疑难杂症拿出来让大家讨论治疗方案的大会诊制度,还是40多年前潘慈康担任科主任时定下的规矩。

潘慈康教授曾是省医院的院长,也是国内知名的泌尿外科专家。“我丢不下病人和自己一辈子从事的医疗工作。”个子不高、满头白发、一脸慈祥的潘慈康教授对记者说。

严谨求真   不放过病历的一个错字

在泌尿外科门诊室里,至今都有挂着潘慈康名字的诊室,每周三和周五上午都是他的坐诊时间。考虑到他的年龄,医院安排他每次只看10个病人,每次坐诊时间他都会非常认真地对待每一次病人,常常一个病人他会看上半个多小时,有时门诊时间会拖到下午1点多钟。

“从医60多年,病人就是他生命的一部分。”省医院泌尿外科主任邱明星告诉记者。

每周一是他到科室查房的固定时间,这个时间雷打不动,在病房一呆就是一上午,询问病人情况,查看病人病历,如果发现病历上的描述有什么不准确,哪怕是一个错别字,他都会马上改过来。在医生办公室里,他时常与大家交流探讨疑难病症患者的治疗方案。在潘慈康教授看来,医学是没有止境的,不断学习对医生对患者都有好处。

不断创新   挖掘新技术传授后人

不用到医院时,潘慈康教授会在家里上网,搜索全球最新的泌尿外科技术,然后下载打印出来或者是发邮件给同事们学习。“他们太忙,每天都有那么多病人需要治疗,我就帮他们查找新技术,这样可以节省他们的时间。”为此,大家亲切地称他为泌尿外科的“活字典”。

潘老年过七旬才开始学电脑,尽管难度大,但他硬是熟练掌握了打字,还学会做PPT。80岁寿辰时,他特地制作了一盘DVD,并取名为《足迹》,记录下他从8岁到80岁的人生经历。

作为我省泌尿外科专业的泰斗,潘教授先后开展了血液和腹膜透析、肾上腺外科、复杂的陈旧性尿道狭窄、离体肾手术等多项高难技术和手术,且达到国内较高水平。

如今,潘老利用自己良好的英语和医学基础,着手翻译《欧洲泌尿外科疾病诊治指南》,这是欧洲最先进的专业技术读本。“我现在不做手术了,但我可以通过做这些事,让同仁们紧跟全球最先进的泌尿外科技术。”

仁心仁术   用真诚换取患者信任

从医60余载,潘教授已记不清为多少人做过手术,也记不清成功抢救过多少病人,只记得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关爱病人、廉洁行医是行医准则。在他开出的处方中,见不到“大处方”,用一种药有效,绝不多用另一种,并尽量选择效果好、廉价的药品。如果是来自边远山区的患者,他还会用自己的钱帮患者买药。

每次到病房查房时,潘教授对患者的态度都感染着大家。“他是长辈却犹如兄长,他对技术的认真、对患者的亲切都深深地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年轻的王东医生由衷地感叹。

“过去医患之间很好,彼此尊重与信任,而现在医患关系有些紧张,缺乏彼此沟通与信任是重要原因,沟通双方的关系需要双方努力,如果你对患者很好,相信就能得到患者的认可。”这是潘教授给后辈们的箴言。

(本文摘自《四川日报》)

【编者的话】“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求含灵之苦……勿避险希、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第一卷《大医精诚》篇对“大医”的界定,成为后世行医者的医德典范,也是我院全体员工孜孜以求的从医境界。70年来,我院历史上涌现了无数“大医”典范,潘慈康老院长就是这样的典范。他既有医者妙手仁心的行医风范,又有师者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他这种忠于职业的崇高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四川日报》记者石小宏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

2012年第4期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