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医院院报2014年第12期第四版详细

天使不哭泣——记儿科门急诊护士


已是晚上九点,儿科门急诊的输液室门外还排着长长的队伍,家长们抱着孩子,焦急地等待着。正在输液台上的小孩不停地大声哭闹,护士嘱咐家属用力按住手脚,仔细寻找着若隐若现的血管。

每到冬季,儿科门急诊就成了医院的“重灾区”,高峰期每天接诊250个左右患儿输液治疗。成群结队的患儿和家属把这里围堵得水泄不通,哭声、尖叫声此起彼伏。在如此高分贝、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环境中,护士们必须随时保持冷静和细致,在家长们的一双双“放大镜”下辛苦工作。她们把委屈、抱怨深埋心底,把最美的笑脸送给病痛中的孩子。孩子可以哭;天使,却不能哭泣。

苦练技艺建立生命线

对儿科门急诊的护士们来讲,掌握过硬的静脉穿刺技术是她们面临的第一道关口。小孩血管细且不配合,很多家长们却爱子心切,往往要求一针见血,否则恶语相向,无疑给护士们增加了不小的压力。尤其是在抢救患儿的时候,一次成功的穿刺就意味着打通了患儿的生命通路,代表着生的希望。

为了提高穿刺成功率,护士长要求大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交流经验,并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科学的穿刺方法和技巧;通过传帮带的形式促进低年资护士穿刺水平的提高。

快速反应确保患儿生命安全

病起病急、变化快,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加之随时可能接诊各种儿科急症,因此必须要有良好的应急处置能力,快速反应,以确保患儿生命安全。

一天夜里,急诊送来十多名食物中毒的孩子,随之而来的还有一大群家属。当时情况紧急,几个严重的患儿需要立即洗胃、建立静脉通道、心电监护、吸氧,一边还要安抚家属的情绪,忙得不可开交。护士长得知消息后,立即赶到医院亲自指挥,并增派了人手,一起参与抢救。当几个危重患儿病情稳定的时候,已是凌晨三四点钟,她们才拖着疲惫的步子离开医院。

护士们的手机都24小时开着,不管多晚,只要有需要,她们就会以最快的速度返回岗位。在她们心里,没有什么比患儿的生命更重要。

关爱护士提高心理抗压能力

工作强度大、压力大,加上家属的不理解,成为压在儿科门急诊护士身上的“三座大山”。身心疲乏的她们却要在孩子们面前露出亲切的笑容,耐心地解释,仔细地叮嘱,这一切是多么的不容易。

一次,上夜班的护士接诊了一名腹泻脱水的1周岁患儿,患儿皮肤弹性差,脱水严重,加之本来就有贫血,找血管非常困难。陪伴患儿前来的13名家属把输液室围得里三层外三层的,13双眼睛紧紧盯着护士的一举一动。尽管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护士还是被眼前的阵势给吓出了一身汗,患儿的情况很糟糕,但她没有选择,一同值班的护士中她年资最高,只能硬着头皮上。她在心里默默告诉自己,不要慌,慢慢找,尽最大努力就行了。她把各个可能的地方都找了个遍,还是没找到合适的血管。孩子不停地哭着,家属急不可耐地催促起来:“你到底行不行啊?不行就请你们的高手来!孩子还等着救命呢!”她像没听见似的,仍然仔细地找着,终于在眉毛上方找到一条很细的血管,她屏住呼吸,剃汗毛、消毒,头皮针轻轻扎进,见到回血了,旁边的实习护士替她高兴地喊出来了:“老师,有回血了,有回血了!”家属们也激动了起来,纷纷说着感谢的话,她却只是淡淡一笑,又开始忙着配药了。可有谁知道,尽管是冬天,她的衣服却全部湿透了。

事后,回忆起这个场景,她依然记忆犹新,她说,不敢想象,那天晚上要是穿刺没成功,会是什么情况。

为了让护士们的紧张情绪和心理得到放松,护士长组织大家参加护理部的心理咨询小组,寻求专业的心理援助。在平常的工作中,护士长就像一个年长的知心姐姐,关心着姐妹们,和她们谈心,尽量满足她们的需求。因为工作性质特殊,只能根据当天患者数量适当安排调休,以弹性排班的方式保证护士们的休息时间。

尽管忙、累,有着诸多的委屈,但是同事之间的理解和帮助,让这个团队里的每一个成员都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天使不哭泣,不是因为坚强,而是因为她们从不在孩子面前落泪。

采访手记:在雾化治疗室里,儿科门急诊护士长马艳平老师接受了我的采访。她实在太忙了,一边写资料,一边值守雾化治疗。不断有孩子进来雾化,在孩子们此起彼伏的哭声中,我见缝插针地问了一些问题。她说她在儿科工作了十几年,儿科门急诊是她感觉压力最大的地方。她在这儿习惯了大嗓门,听力也下降了。我不忍打扰她,自己来到输液室,每一个护士都在忙碌着,无数双眼睛在跟着她们转。我悄悄地从人丛中退了出来。远远望去,一根根输液管并排着像一道帘子,密密麻麻……

(宣传部卿俊)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

2014年第12期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