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视心语,迎刃而介——陶剑虹教授:从心血管介入围术期风险管理,看疫情应对
目前,随着国外确诊病例数不断攀升,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防控工作的重点已转为管控输入性病例的巨大风险。公立医院作为一个无法完全避免公众聚集的场所,不得不严阵以待,迎接“二次过草地”的挑战。当前,介入治疗在临床各个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因此在全国人民“抓抗疫,促生产”的背景下,介入医护技从业人员如何在疫情期间坚持患者救治,同时做好患者和医务工作者、尤其是急救一线人员的防护工作,是当前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基于此,由中国医学论坛报策划,GE药业支持的“威视心语,迎刃而介”系列专访项目应运而生,邀请心内科、介入诊疗领域知名专家参与访谈,分享经验。本期我们有幸采访四川省人民医院陶剑虹教授,分享新形势下,逐渐常态化开展患者介入治疗的心得,以期给予临床以实践与理论的借鉴。
疫情之下,胸痛中心如何救治、转运患者?
陶剑虹教授:我院胸痛中心作为全国示范单位,以往救治急诊胸痛患者的流程是非常流畅的,但是新冠疫情的爆发,使全国的胸痛中心面临着新的挑战,在实际工作中也遇到很多困惑。为了更加规范、有效地救治急性胸痛患者,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风险,尽力保护医护人员、患者及其家属,我院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诊疗指南要求,对所有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原则上首选溶栓治疗,并同时进行新冠肺炎的筛查。如果患者能完全排除新冠肺炎,应该按照胸痛中心的常规流程进行救治,但医护人员应做好三级防护。术后对消毒间进行彻底的消毒清洁,患者进入单间病房隔离观察。
前期疫情形势非常严峻的时候,我院胸痛中心对转诊患者也有一些救治上的调整。即尽可能减少患者的转运,并在需要时进行远程会诊,同时在当地进行筛查。如果能排除新冠肺炎感染且确实需要紧急转运的,可转入我院胸痛中心治疗;如果为新冠肺炎疑似或确诊病例,则尽量远程会诊,如仍需转入上级医院的,则转入定点医院继续治疗。而当前,随着疫情的发展,医院患者的就诊在逐渐恢复。如果患者在当地难以得到有效救治,在当地做过简单筛查后,也可以转到我院胸痛中心来。
远程医疗对疫情防控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陶剑虹教授:在疫情期间,随着我国互联网医疗、远程医疗的发展,我们确实有条件对相当多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实行远程管理,如进行随访、住院前后的患者教育等。因此,对于病情稳定的冠心病患者,我们主要通过网络门诊来实现患者基本的病情管理,并可开具处方,使患者能够在更近的医院得到这些药物。而对于新发胸痛或病情突然加重的患者,可能还需要到门诊就诊。
介入围术期关注高危人群,优选造影剂
陶剑虹教授:所有行PCI治疗的患者术前均需筛查相关的指标,以评估患者心、肾功能状态,出血及血栓发生风险等,目的是为了降低患者围手术期的风险。例如,PCI手术中需要使用大量的造影剂,而肾脏终点事件是造影剂相关的重要临床终点事件,造影剂将导致肾功能不全患者预后不良。有研究表明,术中使用等渗造影剂可以有效降低慢性肾脏病(CKD)患者造影剂相关急性肾损伤(CI-AKI)的发生率。另外,对于这类患者,应注意首先纠正肾功能不全的状态后再行PCI术。
心衰的患者受到造影剂的影响可能更大。对于心衰的患者,更要推荐使用如威视派克这类原研等渗造影剂,其对患者的血容量影响较小,不会增加患者的心脏负担,诱发心衰进一步加重。同时,造影剂的限量和围手术期水化管理均是有效降低CI-AKI风险的重要策略。另外,如果是一个复杂病变的手术,可能就需要大量的造影剂,对这类患者需要分次手术,以尽量减少每次手术时造影剂的用量。
包含影像学在内的MDT,是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最佳策略”
陶剑虹教授:疫情期间在对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中,CT影像学诊断及MDT的会诊发挥了重要作用。线上多学科远程会诊的开展,一方面保证了患者救治的质量,另一方面也降低了由于人员聚集导致的交叉感染风险。而CT诊断除可以弥补核酸检测的不足,快速筛出可疑病例外,也越来越多地参与到疾病的治疗决策中。因此,这些新的方法或策略对我们今后开展日常针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诊疗实践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链接:陶剑虹教授访谈视频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