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院内新闻详细

争分夺秒 不言放弃

发布时间:2015-03-13 00:00本文来源: 外科ICU
    3月11日07:30,外科ICU的会议大厅又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讨论,邀请了南京中大医院ICU郭凤梅主任对一例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行ECMO(体外膜肺氧合)治疗28天的患者进行会诊。参加会诊的有外科ICU的全体医护人员、呼吸科、老年ICU、EICU、以及一些外院的同仁。
    ECMO是目前最为复杂的生命支持技术,即体外膜肺氧合的英文缩写,又称体外维生系统,最早于1972年开始应用临床,其原理为通过插管引流病人的静脉血至体外,经气体交换后,再通过动脉或静脉将氧合血送回病人体内。临床上主要用于呼吸功能不全和心脏功能不全的支持。
    2月11日,ICU主任黄晓波接到了呼吸科一例急会诊,该患者呼吸衰竭、严重低氧,生命垂危,一度心跳骤停。会诊发现该患者呼吸机参数已经用到极致,但血氧饱和度却只能维持到30%-50%。双肺实变,毛玻璃样改变,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白肺。黄晓波主任详细地查阅患者的检验检查报告,并对患者进行查体后提出,患者唯一的出路是安装ECMO,而且必须要快,争分夺秒不能拖,否则患者危在旦夕。
    黄晓波主任立即通知科室ECMO团队到达医院随时待命,团队成员中有上了一天班刚回家吃饭的、有当天晚上要上后夜班还没来得及休息的,都在半小时内赶到了医院。准备手术物品、检查机器、核对ECMO管路及套包、等待手术命令。家属签字同意后,团队成员带上所需物品赶到呼吸科,在寒冷的冬日悄无声息地开始了生命的保卫战。

    两小时的全力奋战,ECMO终于运转正常,患者的氧和也得到了明显改善。事情看似完美,但这还仅仅是一场战役的开始。因为术前患者的氧饱和度根本不能支撑患者到CT室去检查,只能等到患者ECMO运转后才能实现。但将患者转运到CT室却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不仅需要一张可移动的、只能是70公分以内的病床,还需要转运监护仪、呼吸机,ECMO需要大氧气钢瓶才能满足一路的需要。而ECMO的氧气接头还需要在几秒内更换并连接到氧气钢瓶上,因为患者根本没有储氧能力。测量电梯的宽度、ECMO及氧气钢瓶的宽度,精心地在纸上设计仪器及病床的摆放……随着一切准备就绪,大家按照之前图示安排定人定位。有的站头位,负责气道及颈内静脉置管的固定;有的固定股静脉置管;有的专门负责观察监护仪和呼吸机的参数,有的负责ECMO管路和仪器的固定和保护,有的推氧气钢瓶并保证钢瓶和ECMO之间的距离。在十几个医护人员的护送下成功护送患者到CT室检查后转入外科ICU。
    科室接到患者后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抢救,单间病房、严格保护性隔离、专人护理。大家尽一切努力来预防ECMO的并发症:出血、血栓、氧合器渗漏、溶血、感染、肾功能不全……。每班检查ECMO的性能,每2-4小时监测ACT值来调节肝素的泵速;每班测量管路的刻度;每2小时翻身拍背……在这28天里,ECMO团队已经成功护送患者外出作了三次CT。为了保护ECMO管路,要用力去支撑床和机器,让它们保持在20-30公分的距离。远了,管路脱落,机器每分钟4000转,意味着每分钟4000多ml的血液将流失。近了,膜肺受损漏血,管路无法使用。进入CT室后ECMO管路需要根据CT床的进出来调整距离,需要专人陪护在CT室来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监测数据、管路的固定。每一次外出CT都像是蒸了一次桑拿,连脱下的手套都在滴水。在大家不分昼夜的浴血奋战后,现在患者病情稍有好转,但仍然依赖ECMO的辅助,我们也会继续努力,为患者保驾护航。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

争分夺秒 不言放弃
网站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