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成功实施首例肥厚型心肌病室间隔化学消融术
发布时间:2012-06-08 00:00本文来源: 心血管内科
分享到:
近日,我院心血管内科成功为一例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实施了室间隔化学消融术(PTSMA),开创了该技术在我院实施的先河。
55岁的陈先生,因反复胸闷、气紧、心悸,诊断为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入我院心血管内科二进行治疗。患者心脏彩超检查提示左心室流出道重度梗阻,左室非对称性肥厚,室间隔基底段厚度18mm,收缩期跨主动脉瓣压差120mmHg。动态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阵发性窦速,可见室早及房早。经心内科陶剑虹主任、刘明江主任、李刚副主任等专家共同商讨后,根据患者病情需求决定为其施行室间隔化学消融术,并安排了各种应急预案,充分做好术前准备,取得了患者及家属的同意。术中,专家们以娴熟的介入导管技术,经患者左股静脉安置右室临时心脏起搏器,并进行左冠状动脉造影,精准定位,明确化学消融指征,顺利完成了此手术。消融后患者收缩期跨主动脉瓣压力阶差由原来的120mmHg降至26mmHg(正常<30 mmHg),造影证实第一间隔支血管闭塞成功。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因其肥厚的心肌造成左心室流出道梗阻而得名,是年轻人心源性猝死最常见的病因。以往,该病的治疗多采用外科手术切除肥厚心肌和内科植入DDD起搏器或埋藏式心脏自动转复除颤器治疗,但效果不理想。而室间隔化学消融术是心血管介入治疗技术的一种,即经导管注入无水酒精到供应肥厚室间隔的间隔支血管,通过化学方式闭塞间隔支血管,造成肥厚室间隔缺血、坏死、变薄,使室间隔心肌收缩力下降或丧失,从而使左心室流出道增宽,梗阻减轻或消失。该项技术能明显缓解患者症状,减少或消除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近、中及远期疗效可靠。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患者可避免外科手术等优点;但由于有一定的局限性及风险性,如有些患者没有适合的间隔支、有些患者LVOT压力阶差降低不理想需要再次消融或转行心肌切除术,并且由于瘢痕区域约占左心室心肌10%左右(间隔的20%),有致心律失常的作用,可能引起部分患者猝死等原因没有广泛开展。据了解,此项技术只在国内一些较大的心脏中心运用,此次我院心内科根据该患者病情反复研究并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后成功实施了该化学消融术,这是我科在技术领域的一次重大的飞跃,它填补了心内科介入治疗的一项新的空缺,随着手术的成功开展,将改写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的治疗方案及预后,为更多的患者带来福音。
55岁的陈先生,因反复胸闷、气紧、心悸,诊断为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入我院心血管内科二进行治疗。患者心脏彩超检查提示左心室流出道重度梗阻,左室非对称性肥厚,室间隔基底段厚度18mm,收缩期跨主动脉瓣压差120mmHg。动态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阵发性窦速,可见室早及房早。经心内科陶剑虹主任、刘明江主任、李刚副主任等专家共同商讨后,根据患者病情需求决定为其施行室间隔化学消融术,并安排了各种应急预案,充分做好术前准备,取得了患者及家属的同意。术中,专家们以娴熟的介入导管技术,经患者左股静脉安置右室临时心脏起搏器,并进行左冠状动脉造影,精准定位,明确化学消融指征,顺利完成了此手术。消融后患者收缩期跨主动脉瓣压力阶差由原来的120mmHg降至26mmHg(正常<30 mmHg),造影证实第一间隔支血管闭塞成功。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因其肥厚的心肌造成左心室流出道梗阻而得名,是年轻人心源性猝死最常见的病因。以往,该病的治疗多采用外科手术切除肥厚心肌和内科植入DDD起搏器或埋藏式心脏自动转复除颤器治疗,但效果不理想。而室间隔化学消融术是心血管介入治疗技术的一种,即经导管注入无水酒精到供应肥厚室间隔的间隔支血管,通过化学方式闭塞间隔支血管,造成肥厚室间隔缺血、坏死、变薄,使室间隔心肌收缩力下降或丧失,从而使左心室流出道增宽,梗阻减轻或消失。该项技术能明显缓解患者症状,减少或消除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近、中及远期疗效可靠。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患者可避免外科手术等优点;但由于有一定的局限性及风险性,如有些患者没有适合的间隔支、有些患者LVOT压力阶差降低不理想需要再次消融或转行心肌切除术,并且由于瘢痕区域约占左心室心肌10%左右(间隔的20%),有致心律失常的作用,可能引起部分患者猝死等原因没有广泛开展。据了解,此项技术只在国内一些较大的心脏中心运用,此次我院心内科根据该患者病情反复研究并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后成功实施了该化学消融术,这是我科在技术领域的一次重大的飞跃,它填补了心内科介入治疗的一项新的空缺,随着手术的成功开展,将改写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的治疗方案及预后,为更多的患者带来福音。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