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骨科手术迎来机器人时代 误差仅0.8毫米
科技改变生活。9月15日,18岁年轻小伙小军(化名)在我院接受了胸椎和腰椎骨折内固定术。与传统骨折内固定术长达15厘米的切口不同,小军腰背部只有4个1厘米左右的小孔。而小军也是我院第八个接受骨科机器人手术的患者,之前的7名患者术后均情况良好,正在进一步恢复治疗中。这也标志着我院骨科手术正式迈入了智能化、精准化、微创化的机器人手术新时代。
手术现场,C型臂对患者进行三维影像扫描,图像被同步传输至骨科手术机器人系统。医生在导航系统屏幕上设计好钉道,机器人的机械臂将手术工具精确定位到手术位置,套筒指向目的钉道的进钉点。医生沿着套筒钻入导针,确认位置无误后,再把一枚直径4毫米的空心螺钉套进导针固定、拔出导针。之后,对患者进行再次扫描,确认螺钉位置与规划的一致。
骨科副主任胡豇介绍,若是采用传统手术法,只能进行敞开式手术,并且由于缺少可视化设备,要反复的透视定位,手术时间长,创口和出血量大,精确性较低,病人康复时间长。而如今,比传统手术缩短几十分钟,无需植入钢板,螺钉精确定位,伤口只有1厘米。不仅达到了微创、精准,还比传统手术减少约75%的辐射。
不同于表面软组织,骨科手术无法直视术野,更像是在一个坚硬的暗箱内操作,需要深层三维空间的精确定位。因此,骨科手术有三大难题:看不见、打不准、拿不稳。以达芬奇为代表的医疗机器人,擅长缝合与剥离、但看不见深部组织,骨科手术用不上。
我院使用的“天玑”三代骨科手术机器人是地地道道的“中国造”,实现了2D与3D图像精确配准、机器人随动算法、机器人力反馈安全控制算法、综合避障算法,在机器人控制、患者实时跟踪和路径自动补偿等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基于术中实时三维影像的机器人精准定位误差达到0.8毫米。
“中国造”骨科手术机器人能够开展脊柱全节段(颈椎、胸椎、腰椎、骶椎)、骨盆及四肢骨科手术的骨科机器人系统,可填补多项手术机器人的国际空白。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